第四章 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提速发展服务业、提优发展制造业、提升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主导产业高端化和新兴产业高度化,是“十二五”时期构建与基本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产业体系的主攻方向。到“十二五”末,三产增加值124亿元,占全区GDP总量的35%。二产增加值超226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达196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55%;建筑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64:35。
第一节 提速发展服务业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高起点规划和建设火车站北物流园区和港闸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加快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培育一批技术手段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骨干企业。到“十二五”末,物流业成为港闸区主要产业之一,南通火车站站北物流园区建成江苏省物流示范基地。服务外包和软件产业。按照“集中布局、集聚发展”要求,充分放大现有发展基础和条件,引导服务外包企业向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北城科技园、紫琅科技园、鹏远创意产业园等载体集聚。重点发展软件研发产业、工业研发设计服务外包产业和创意设计、动漫制作、出版发行服务外包产业。到2015年,全区服务外包企业数总数达200家以上,申报并认定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1家;外包业务合同总额2亿元,执行总额1.5亿元。
大力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按照“中心突出、布局合理、业态先进、特色鲜明”的原则,打造以核心区为龙头的商贸服务集聚区。加快品牌商场、高档酒店、特色餐饮、大型专业市场等项目的集聚,形成“商业中心-商业副中心-社区商业”三级商业布局体系。集中力量建设核心区商贸区,遵循“规模体量化、功能复合化、业态时尚化、品质高端化”的发展要求,重点发展商业综合体、大型综合超市、时尚休闲等项目,提升港闸区的商业能级。商住房地产业。按照“扩量、提质、优配套”的总体思路,突出滨水、生态和品牌,重点发展生态型、低密度、智能化、个性化的研发与商务办公产品,建设舒适、便捷、配套齐全的高尚宜居社区和高品质住宅,全面提升港闸区居住层次。同时,注意高档高品质住宅与中档普惠型住宅建设的合理搭配与统筹安排。旅游业。放大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品牌效应,构筑“一寺一园二镇三带”为主体的旅游开发格局。“一寺”,以普贤禅寺为核心,加快完善峨眉山风景区的各项旅游配套,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一园”,以南通华强城市乐园为主体,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主题公园。“二镇”,重点打造天生·古港风情园、芦泾·城市绿谷和南通·1895等历史文化名城旅游项目,建成体现港闸和南通历史文化底蕴的旅游区,打造南通城市旅游品牌。“三带”,以“通吕运河、通扬运河、长江沿岸”景观打造为主体,通过建设临水高品质社区、休闲娱乐设施等项目,形成水城特色的滨水风光带。
第二节 提优发展制造业
优先发展新兴产业。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技术研发,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加强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积极有序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应。以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港闸经济开发区科技创新创业园区为载体,以紫琅科技园、北城科技园、巍濠科技创业园等为纽带,优先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兴产业带。到“十二五”末,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高端化为目标,重点打造装备制造、船舶修造及配套和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装备制造业。按照做强存量、做优增量的思路,在巩固提升现有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新兴装备制造业,推动装备制造业扩大规模、提升层次。以中集、南通科技为龙头,重点发展特种集装箱、高档数控机床等产品、建设卧式加工中心、立式加工中心等。船舶修造及配套产业。加快船舶修造及配套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沿江沿河开发向纵深开发转变,低端产品向海工平台、船用配套等高端产品转变,简单制造向研发创造转变,进一步彰显产业特色。以吉宝、亚华、润邦重机等为龙头,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船舶、民用特种船舶、专用游轮游艇、国内运输船等交通运输产品。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引进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优质电子信息项目,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以万德电子为龙头,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关键设备、新型元器件生产设备和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及工模具。力争到2015年,三大主导产业占全区规模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较“十一五”末提高7个百分点,达到45%以上。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扩大存量和延伸产业链为目标,实施资源整合,加快技术升级,不断提高传统产业信息化水平。重点促进纺织服装、电力能源、冶金等传统产业量质提升。纺织行业。以大生集团、二棉等企业为龙头,打造市场占有率高、产品结构优、创新能力强、拥有核心竞争优势和完整产业链的纺织产业基地。服装行业。以岩井、三明等企业为龙头,加大自主设计、研发、生产的能力,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高精尖上下功夫,力创自主品牌,追求更高效益。电力能源行业。以华能电厂、天生港电厂等企业为龙头,重点推进江苏南通电厂建设进度,大力实施电力能源行业节能减排改造,实现“低消耗、少排放、高增长”。冶金行业。以宝通合金钢、宝通线材等企业为龙头,扩大市场份额,加快技术进步,优化产品结构,实现绿色制造。到2015年,传统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第三节 提升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大面积连片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建设工程实施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行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和经营管理机制,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业主开发等多种模式,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到201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3万亩以上,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率50%以上,农产品良种覆盖率90%以上。
发展规模高效农业。按照“生态优先,城乡融合;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突出重点,分期推进”的原则,着力构建城市绿地系统和精准农业体系。以“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为抓手,以幸福现代农业园、陈桥高效农业产业园、秦灶珍稀花木基地三大农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高效精品种植、生态休闲服务”两大板块。建设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庄等为主的生态休闲旅游区。到2015年建成5000亩城乡融合、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生态环保、辐射周边、惠及三农的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核心区。
第四节 提质发展低碳经济
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强制淘汰能耗高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快形成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节约型生产格局。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坚持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并重,加强水环境、大气环境、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等综合环境的整治,主要大气污染物和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十一五”期末的范围内。加强生态经济和环境建设,重点结合万顷良田建设,加快生态型农业的建设;围绕产业升级,加快生态型工业建设;结合核心区的打造,加快生态型服务业建设。通过“生态港闸”建设,到2015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0.9%左右;基本形成循环型经济体系框架,新建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生态示范社区;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城市标准。
第五章 重点推进创新型区域建设
第一节 构建创新体系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究开发部门或机构。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合作,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巩固合作成果,提高合作成效,在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上取得突破。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企业核心技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科技开发机制的效能。“十二五”末,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2.0%,全区创新型企业累计达到50家,新增科技基础平台3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累计达到26万平方米,吸引软件设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入孵企业100家,吸引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多名,争创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建成“江苏省知识产权示范城区”。
第二节 发展创新载体
以创新、创业、创意(以下简称“三创”)载体建设为主题,按照“合理布局、有序开发、错位发展”的原则,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加快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创建科技基础创新平台;引导和支持企业集团、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大力推进科技创业与科技创意载体建设。着力打造“一城两带”创新载体,以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为核心,以天安数码城、紫琅科技园、北城科技园等为主体的数字科技产业带,和以中科院科技园、牛津科创园为主体的生物医药产业带,形成城带互动、整体推进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力争5年将其打造成为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涌现、创新创业人才辈出、基础设施完善、文化氛围浓郁的一流科技园区。
第三节 完善创新服务
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投融资体制。加快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投入、国内国际资本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做好技术市场管理工作,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行业规范,培养一批管理科学、服务精良、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服务机构,完善政策环境,提高服务功能,推进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健康高效运行。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强基层科普设施、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为全社会开展科普活动提供有效服务。“十二五”末,全区 “一站一栏一员”覆盖率达到100%。
第四节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深化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配套改革,加快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步伐。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吸纳、使用和激励环境,大力吸纳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实施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养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注重培养科技经营复合人才。把借用智力与运用成果结合起来,积极推行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等办法,鼓励科技人员技术入股、技术控股或技术承包,吸引高层人才领办、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构建适应港闸区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人才高地。到2015年,引进10名领军型“双创”人才,20名重点产业高层次“双创”人才。省级以上优秀专家和市、区级拔尖人才以及专业技术带头人达到60名。培训各类高层次人才数累计达到100名左右。
第六章 着力推进适应现代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
第一节 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换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打造服务型政府。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和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改进行政审批方式。健全公共财政体系。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规范收入分配,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加快企业机制和制度创新。优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具有发展优势的各类优质企业股份制改造力度,通过多种重组方式,实现优质资产有效整合,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大规模的股份制公司。建立企业改制上市激励机制,积极培育优秀企业改制上市,支持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国内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境外市场直接上市,参与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鼓励农民通过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和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健全农村信用和农村担保体系,增强金融支农功能和实力。健全农村市场和农村服务体系,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
==============setpage==============第二节 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
提升利用外资质量。突出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致力引进特色市场、规模物流、金融投资、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医药等项目。招商引资进一步向农业、社会事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延伸。到2015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6.5亿美元。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重提升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和研发、咨询等高附加值行业利用外资的比重达到60%以上。
稳定对外贸易基础。积极应对出口市场形势变化,落实出口退税、信用保险、信贷等政策措施,促进进出口贸易便利化。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主攻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研究开发潜力市场。引导外向型企业优化产品结构、贸易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鼓励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促进各类企业外拓发展。“十二五”期间,对外贸易出口额60亿元,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7500万美元,新增拥有对外劳务经营资格企业1家,新办境外企业1家。
第三节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以民资招商为主线,以自主创新为突破口,不断累积民营经济的发展优势。着力提升发展质态。继续以争创“三名”为抓手,推动民营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十二五”期间,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0-15个,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5家,新增民营上市企业3-5家。有效扩大发展规模。加大对民营企业的分类指导和扶持,加快民营企业规模化,催生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十二五”期间,超亿元民营工业企业达到60家,超10亿元企业达到6家。积极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探索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机制,推广应急互助、信用担保、农村小额贷款等多渠道融资的新模式,为民营经济发展开辟空间。到“十二五”末再成立2-3家小额贷款公司。“十二五”期间,民营经济占GDP比重每年提升1-2个百分点。到2015年,个体工商户总数达到1.6万户、私营企业总数突破1万家、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额总数达270亿元。
第七章 努力推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
围绕建设“教育强区”总目标,按照“规范、均衡、精细、优质”教育发展定位,提升教育内涵、优化教育品质。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加大教育布局调整力度,坚持统筹规划,提高校际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基础设施、教育技术设备和信息化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办好每一所学校,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办学格局。协调发展各类教育,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争创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加快学前教育优质普及,省优质园占比达80%以上。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与普惠性,切实做好困难家庭学生助学和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工作。构建职业教育高地,建立区职业教育服务中心,加强校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发展内涵,推进南通职业大学落户港闸,推动紫琅学院专升本。推进素质教育。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社会教育活动,建成区级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立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思想品德评定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形成素质教育区域特色,素质教育总体水平在全市处于前列。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名师、名校长、名学校“三名”工程,以内培为主、外引为辅,制定实施教师专业成长规划,引导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和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深化教育改革。建立学前教育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多元化、优质化的办学格局;推行聘任、竞聘、绩效管理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学校用人机制和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第二节 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深入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延伸到外来务工人员等流动人口,提高城乡居民卫生保障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成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组建区妇幼保健所,完成永兴街道、唐闸镇街道、幸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项目,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采取综合措施,加大重大传染病防控力度。依法加强对公共卫生、健康相关产品和场所的监督、监测,强化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能,加大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强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调整和优化城乡卫生资源配置,新建10-20个符合标准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成市第二人民医院南扩工程,完成区肾脏病医院迁建,市第四人民医院达到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标准。全力打造市二院康复专科、市四院精神和心理咨询专科、市六院呼吸专科、肾脏病医院肾脏专科、港闸中心医院手外科、唐闸医院儿科等特色专科。建立健全以区内市属医院为龙头,区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新格局。
第三节 加快文体事业发展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港闸文化中心、区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健全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广场、文化游园、健身工程点等活动设施。推进街道广播电视站规范化建设,不断扩大农村有线电视覆盖面,通过实施“居民卡”便民服务工程,让信息化公共服务进入社区和家庭,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水平逐步提高,网络应用逐渐普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培植基层业余文艺团队和健身俱乐部。开展文艺精品创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一批代表港闸地域文化特色、彰显南通历史底蕴的文化标志和品牌。版权、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建成塑胶跑道标准田径场、3000座位体育馆、标准游泳池和3000平方米全民健身中心。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体育健身项目,贯彻《全民健身条例》,积极发展老年体育事业,加强老年体育组织网络建设,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和体育服务业发展,提升城乡居民身体素质。加强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进程,“十二五”期间建成符合《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要求的地方综合档案馆。
第八章 切实推进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第一节 促进就业创业
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不断拓展就业渠道。改善劳动力就业结构,有效减轻结构性失业压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城镇技能再就业计划”、“能力促创业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培训促进就业。加强劳动合同制度化建设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规范化建设,构建稳定和谐劳资关系。“十二五”期末,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75万人,促进1.1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第二节 调节收入分配
加强企业工资调控。继续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切实发挥其调控引导作用。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工、非正规就业人员最低小时工资标准,保障劳动者的最低收入,维护劳动者参与企业工资分配的权利。全面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工资支付诚信制度和建筑业等重点行业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继续建立完善欠薪保障制度。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村就业和农民收入。制订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努力做好农村土地有偿流转。不断完善“土地换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大力发展村级经济,采取直接置业、合股置业、融资增值等多种途径,从根本上转变集体经济的发展方式,促进资产增值保值。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迅速转移。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政策扶持。
第三节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劳动保险。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各类社会保险基本全覆盖。加强运营监管,确保基金安全。社会救助。建立以城乡低保保障为基础,大病医疗救助,重残人员救助,慈善救助为补充的“四位一体”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应保尽保。老龄事业。建立公办与民办养老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全区老年人总数的4%。加强社区居家养老和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完成港闸区老年大学易地重建。五保供养标准逐年提高,着力改善五保老人生活环境和质量。残疾人事业。全面完成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试验区建设任务,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拥军优属。加强军地双方联系,继续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巩固军政关系。法律援助。加大对法律援助的投入,落实法律援助各项便民服务措施,让更多的经济困难群众能够借助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第四节 切实改善居住条件
加快打造宜居港闸,迅速改善居住环境,逐步实现从拆迁安置房为主向普通商品房、高档商品房为主的过渡升级。“十二五”期间,全区新开工房地产面积达800万平方米。继续推进老小区改造,全面完成唐闸老镇危房改造工程。确定天生港老镇“古港风情”实施方案,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其余项目改造,让老镇居民搬进怡人新居,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setpage==============
第九章 深入推进高效的社会管理体系建设
第一节 加强社区建设
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调动社区各单位党组织和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的党建工作新机制。不断完善社区自治。建立民主监督机制,使社区居委会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拓展社区服务。加快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到“十二五”末,争取“一站式”便民服务社区达到60%以上。健全社区卫生网络,促进社区教育、文化、体育繁荣,“十二五”期间,所有社区、村(居)都要有100平方米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加强社区治安,美化社区环境,完善社区保障,构建社区信息化网络。
第二节 加强人口管理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到2015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1‰以内。推进计划生育先进社区创建工作,切实搞好“出生缺陷干预”为重点的生殖健康服务。完善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机制,开展以帮助贫困家庭为主题的“幸福工程”,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完善“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城镇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和区级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服务体系,提升计划生育服务水平。落实国家、省、市《妇女发展纲要(2011—2015年)》、《儿童发展纲要(2011—2015年)》。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切实维护妇女儿童权益,促进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建成一处儿童教育活动中心,并具备活动设施、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条件。
第三节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社会治安。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综合治理原则,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落实条包块管、以块为主、属地管理、齐抓共管的要求,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的工作方针,坚持压降各类刑事案件,杜绝和控制各类恶性事件发生,不断提高公众安全感,提升“长安港闸”建设水平。
应急管理。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联动体系。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和处置能力,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切实加强应急机构、队伍和应急救援体系、应急平台建设,整合各类应急资源,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迅速、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机制,有效落实维稳措施。
安全生产。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构建安全生产监管、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生产信息与事故预防控制、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强化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到“十二五”期末,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2以内。
防灾减灾。进一步完善区、街、村(居)三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健全灾害信息台网络,足额安排自然灾害救助预算。保证灾后灾民及时得到食物、饮用水、衣被与医疗等基本需求,在城乡社区建立避难场所。增加抗灾、救灾通信、交通设施。加强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公共卫生。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医疗救治体系,以及公共卫生信息预警、监测和报告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提高预防、应急能力。
第四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核心内容,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文明知识、法律知识和思想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宣传教育,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城乡共建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文明创建长效机制。广泛开展窗口行业、非公经济等文明创建活动,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十二五”期间,文明村、文明社区、文明企事业单位的参创率达100%,全区区域管理、市容环境和行业服务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在党政机关、窗口行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中广泛开展诚信建设。综合运用教育、经济、行政、法制等手段,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社会服务承诺制、生产经营信誉制等各项规范化服务制度。建立诚信监督信息系统平台,开展诚信评估,逐步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制度、信用行业监管制度和失信惩戒、守信受益机制。
第五节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社区居民自治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和社区事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按照各自章程开展活动、发挥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对台等工作。加强人防建设、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和国防动员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建设“法治港闸”,推进依法治区。建设法治政府。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按照法律、法规履行职责、行使行政决策权,实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建立健全依法行政各项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落实行政执法程序。强化行政执法责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过错责任追究制。开展法制教育。不断增强公民法制观念和法律素养,做好“六五”普法工作,争创省级以上法制宣传先进区。“十二五”期间,创建省级以上民主法治村(社区)5个,市级法治合格街道达到100%,法治企业、法治学校、法治医院和法治合格单位等系列创建合格率达60%。健全治安防控网络体系。以打造现代技防区为目标,提高治安防控的科技含量,构建动静结合、专群结合、人技结合,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治安大防控新格局,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强化区、街道(开发区)、村(社区)三级大调解功能,深化“三大对接”机制,依法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事件。“十二五”时期力争建成南通市“长安区”,全区5个街道(开发区)建成“长安街道”。全区达到省市规定的区域法治化工作目标,力争建成法治江苏合格区。
第十章 规划实施与保障
第一节 完善规划组成体系
港闸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体系由1个总体规划、33个专项规划、7个区域规划或产业板块规划组成。具体名称和牵头编制单位为:
1.南通市北翼新城核心区“十二五”规划——北翼新城核心区管委会
2.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产业板块“十二五”规划——幸福街道
3.港闸经济开发区综合功能板块“十二五”规划——开发区管委会
4.唐闸老镇文化旅游板块“十二五”规划 ——唐闸镇街道
5.工农北路高档居住、高端市场集聚板块“十二五”规划——秦灶街道
6.港闸区船舶修造及配套产业板块“十二五”规划——区发改委、陈桥街道
7.南通市火车站现代物流产业板块“十二五”规划——幸福街道
8.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布局“十二五”规划——区商务局
9.区工业发展和布局“十二五”规划——区发改委
10.区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区发改委
11.区民营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区发改委
12.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区农办
13.“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规划——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指挥部
14.区外经外贸“十二五”规划——区商务局
15.区利用外资发展“十二五”规划——区投资促进局
16.区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区科技局
17.区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18.区城市化和空间布局“十二五”规划——规划港闸分局
19.区土地开发利用“十二五”规划——国土港闸分局
20.区城市建设“十二五”规划——区住建局
21.区城市管理“十二五”规划——区城管局
22.区建筑业“十二五”规划——区住建局
23.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区住建局
24.区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区农经局
25.区绿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区住建局
26.区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区教育局
27.区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建设“十二五”规划——区文体新局
28.区档案事业“十二五”规划——区档案局
29.区卫生事业发展及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区卫生局
30.区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区人口与计生委
31.区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区妇联
32.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33.区民政事业“十二五”规划——区民政局
34.区社区建设“十二五”规划——区民政局
35.区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区民政局
36.区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区残联
37.区文明建设“十二五”规划——区文明办
38.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十二五”规划——区政法委
39.“十二五”时期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法制保障——区政府办
40.区安全管理“十二五”规划——区安监局
第二节 健全规划协调机制
区总体规划提出的约束性目标、空间布局、重大基础设施要注重与上级总体规划相衔接;部门专项规划,开发区、园区、产业板块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大项目要与区总体规划相衔接;区总体规划提出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要与周边地区总体规划相协调;部门专项规划和开发区、各园区、产业板块规划之间在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大项目建设方面要相对接;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要相互衔接。
第三节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组织保障。规划提出的约束性目标、预期性目标在规划期内按年度分解落实,重点任务纳入相关部门和地区年度计划,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分解责任,明确进度和要求,确保实施。开展规划执行情况的评估、考核,确保完成各项目标和任务。贯彻落实规划实施情况报告制度,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定期向区人代会报告,向区政协通报。适时公开规划的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完善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和规划目标调整制度,对因重大客观原因导致实施条件发生变化的指标适时调整。加强对企业发展方向的引导,通过产业发展政策、能效指导政策等政策,引导投资方向。进一步明确公共财政导向、空间利用导向,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益。
要素保障。项目保障。 “十二五”期间,规划项目123个,计划总投资910亿元,加上2009年以来重特大项目后续投资,累计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是社会民间投入。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社会投资比重,政府投资重点投向促进转型升级、自主创新能力强,以及民生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土地保障。“十二五”时期预测全区建设用地总需求1500公顷左右,预测新增建设用地785公顷,其中万顷良田工程周转549公顷,使用国家计划指标236公顷。加上“十一五”时期存量土地,土地指标仍存在较大缺口。坚持挖潜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未利用地,挂钩利用农村建设用地,重点项目争取点供指标。大力盘活存量、拓展增量,推进农村集居、产业集聚、用地集约。政策保障。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不断完善振兴新兴产业、实施人才战略、推动自主创新以及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区级扶持政策。